Gently Flow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Gently Flow

江 左 風 流
 
首页搜索Latest images注册登录

 

 彻底晕倒

向下 
作者留言
mandarin
Brahmin
Brahmin
mandarin


帖子数 : 1401
注册日期 : 07-07-05

彻底晕倒 Empty
帖子主题: 彻底晕倒   彻底晕倒 Icon_minitime周二 三月 25, 2008 6:09 pm

《牡丹亭》中,海陵王率金兵南下,何尝又不是戏与曲的一个必然,我把它看作一个象征。我推想这本《牡丹亭》在那个时候,唱腔上大体就是这样,基本定型,和今天的昆剧差不多一样。我第一次看这个戏的碟,就很惊异,它的一折《虏谍》竟然是梆子腔。我不知道白先勇他们在音乐上有什么来历?及至查书,才看到书里原本就标有北曲的,于是释然。可见大学里读书,囫囵吞枣。书是徐朔方先生依据明怀德堂本校注的《牡丹亭还魂记》,人民文学1963年版,基本是最准确的一个版本。再翻,岂止是这一出,很多出都有北曲,徐先生做注的时候,在曲牌前都写上了“北”,这就很明朗了。

12出《寻梦》里的一个曲牌“二犯幺令”,颇令我一震!这里还有“二犯”?搞秦腔的人,都知道一本《缀白裘》里所收的那个传奇本子《钵中莲》,里头就有一出,曲牌写作“西秦腔二犯”,据此而论秦腔之古老,其实他们并不是一件事。《缀白裘》虽是清乾隆年成书,但《钵中莲》写定的年代绝对要早,嘉靖年的本子。“犯”,我怀疑就是“4”音,即工尺谱里的“凡”。那么为什么又写成“二犯”?工尺谱记谱时,虽标的7个音,但实际上是12音高,不标升降符之类的,所以有时一个谱是表示两个到三个音节变化的,而“凡”就是“4”和“#4”,我想这可能就是“二凡”的来由罢。“二犯”有时候还写成“二凡”、“二番”等等。

再听这一段唱,显然是二黄戏的西皮板式,上本《虏谍》的开场锣鼓,中本《淮警》、下本《折寇》就是这样,好多人起初以为是“京剧”,这个感受是对的,但实际不可能是,京剧还很晚呢。“二反”、“二凡”、“二犯”或许就是“二黄”,南方人“H”“F”不分,记成了这样。在这一点上,《牡丹亭》倒很支持我的老师朿文寿的观点。这就是戏曲史上,金人南下,带去的“北曲”,按现在的分类法来说,是板腔系,更确切的说是皮黄。自魏良辅纯正的“水磨调”昆曲后,到梁辰鱼《浣纱记》,北曲已被融进昆曲之中,故而形成了新的“昆剧”,《牡丹亭》继其后,南北曲,和谐交融,形成影响南北的“国剧”——昆梆子、昆曲、昆剧,这几个概念应当是一样的。

为什么说它是“国剧”,当然这是指明代的情况。因为昆剧当时是影响全国的戏剧,且它的演唱用的是“中原音韵”,也就是当时的普通话,这一点后来的汉二黄、京剧都沿用了。所以,昆曲的发音和现在的京剧的发音,一样,都是中州韵。只有丑角的话才是地方化的“苏州话”,这一点京剧也一样,丑角说的是“北京话”。所以,石道姑一口吴农软语,蛮好听的。汉二黄也是这样,唱时中州音,说时地方话,并且,有一点是,人物(一般是丑角)籍贯那里,便说那里话,有点像今天的革命题材电影,领导人是那里的,他就说那里的话。古今对比,一正一谐,倒是很有趣的。昆曲成为全国性的影响,在如今许多地方戏中,都有痕迹,汉二黄,现在还保留一本昆曲《大赐福》,当是“仙吕宫”《点绛唇》套曲,80岁的老艺人邢大伦还可以唱,我在他家听过的。

至于后来的京剧,那就更明显,“昆乱不挡”,说的就是京剧演员昆曲、乱弹都可以唱,梅兰芳就是一个,他演唱的昆曲《牡丹亭·游园》,四座俱惊,至今还保留有电影录像。包括像秦腔这样的地方戏,如今还可以找到昆曲的一些迹象,一般是含有“四字句”开始的一段唱,艺人叫这些唱词、曲调为“昆头子”。


http://blog.cnwest.com/?uid-59237-action-viewspace-itemid-7662
返回页首 向下
http://gentlyflow.forumotion.com
 
彻底晕倒
返回页首 
1页/共1
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
Gently Flow :: 婉转吴讴 :: 磨调正宗-
转跳到: